企业使命: 传递光明 温暖生活 形象标识: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迎接新希望 温暖千万家 “打开的门”既表达京能集团作为首都能源的保障之门、守护之门;也象征我们通往世界,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开放之门、合作之门。 星光代表希望,通过融合改革创新,京能集团必定会成为全球能源服务的新星。 六边形具有稳定性,蜂巢形状展现聚合力,让动与静、方与圆浑然一体;橙、蓝色系凸显冲击力,让阳光温暖、海纳百川完美融合。
“安然于无闻,执着于真知”是京能集团所属清洁能源京丰燃气热工自动班技术员徐丽平给同事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在日常工作中,她宛如一簇安静燃烧的烛火,内心怀揣着炽热的追求,外表却始终保持着淡然从容。
2024年,热工自动班因岗位调整,技术人员出现了暂时短缺的情况。当徐丽平接到调岗通知时,她没有丝毫犹豫:“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刚到新岗位,恰逢机组临修,她虚心求教,每天都“追”着老师傅,不厌其烦地请教各类问题的处理方式。收工后,她会把当天处理过的缺陷和项目在笔记本上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翻开这些笔记,工整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复杂的设备线路、精细的操作步骤,都被她梳理得井井有条。
回到家后,简单吃完晚饭,她便翻开厚厚的系统图纸继续钻研。丈夫看着她,心疼地说:“别太累着自己,先休息休息吧。”徐丽平摇摇头:“不行,现在项目正需要我,我得尽快掌握这些技术,不能在现场‘掉链子’。”
化验站的炉水硅表、磷表测量出现偏差,她把这事儿当成自家事,积极联系厂家沟通,一点点解决了测量系统不稳定、干扰排除不彻底、校准方法不精准等问题。
在备件管理上,她更是较真儿:给可能导致机组跳闸的热控设备建立专门台账,从日常维护、检修管理到劣化分析、隐患情况排查等进行详细盘点,有针对性地列出更换计划,提高设备管理的可靠性,每年为公司节省50多万元。
无论是高温、高压的生产现场,还是十多米高的脚手架,或是密闭的电缆夹层……徐丽平总是冲在最前面。她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的态度和干一行爱一行的闯劲儿,撑起了热工自动班的技术大梁。
为了实现烟气NOx浓度控制目标,公司决定启动2号炉低氮燃烧改造工作。徐丽平主动请缨,担当起技术统筹与现场协调的重任。庞大的工作量、紧迫的工期节点,以及与研究院的频繁协作沟通,每一项都构成不小的挑战。
改造初始,需要提前完成上百个测点安装和逻辑修改工作。徐丽平仔细比对设备构造,与专家反复商讨确定精准测点位置。面对复杂程序和繁琐数据,她逐个分析、反复推敲,终于,两面盘柜二百多个测点全部完成核对,为后续改造工作节省了大量时间。
冷态和热态调试阶段,是对改造前期工作的大检验。徐丽平全身心投入,冷态时紧盯仪器仪表,不放过参数细微变化;热态时及时关注设备状况。同事看她熬红了眼,想替她盯一会儿,她却说:“关键时候,我在现场才放心。”
当看到设备终于在“低氮”模式下稳定运行,多年的灭火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徐丽平心中的石头落了地。电科院的专家握着她的手说:“徐工,多亏你的敬业和坚持,我们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和你合作,我学到了很多!”
从初入职场的懵懂青涩,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徐丽平的成长写满了无数个查设备、改图纸、定方案、除故障的日夜。她多次获得“热工专业优秀技能选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并成功考取了注册安全师证书,所编写的QC成果获得优秀奖。但对她来说,最大的幸福,是看着自己守护的机组安全运行,是解决难题时的那份成就感。
“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就会觉得特别幸福。”这是徐丽平常说的话。在平凡的岗位上,她用日复一日地专注和坚守,诠释着最朴实的匠心——不必光芒万丈,但始终默默发光,照亮自己热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