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建设

THE CONSTRUCTION OF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建设 » 专题聚焦

【党史故事】中共第一个党刊——《共产党》

2021-08-02 阅读次数:1967 新闻作者:“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共产党》月刊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半公开性刊物,它以先进青年和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主要宣传对象。从1920年11月7日创刊至1921年7月停刊,《共产党》共出版6期,每期发行5000份,由李达主编。《共产党》以大量篇幅介绍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知识,并特设专栏着重报道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学说,此外,还发表了一批由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撰写的探讨党的基本理论的文章,尤其是该刊第3号发表的《告中国的农民》一文已含有工农联盟的思想,这在早期中国共产主义文献中是非常罕见的。在当时,《共产党》月刊已成为国内外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读物。它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追溯到1920年的中国,那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中国先进的革命青年热忱地向往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其后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早期组织在各地相继建立,大家迫切需要一本向各地共产主义者传播马列、宣传建党学说、介绍十月革命经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情况的党刊。时代在召唤,就在这个时候,1920年11月7日,即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之日,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本党刊——《共产党》,便应运而生了。

新生事物总是会遇到种种挫折,刊物的出版,也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主编李达同志是在十分险恶的环境下编辑《共产党》月刊的。当时的反动当局严禁“过激主义”言论,追查“共产主义宣传”,像《共产党》月刊这样的刊物,自然是要受查禁的。因而,编辑部的处所,刊物的印刷、发行都是极其机密的,文章也不能署作者真名。

《共产党》月刊的编辑部一直设在李达的寓所,最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今上海南昌路100弄2号),后来李达搬往上海辅德里625号(今上海成都北路7弄30号),编辑部也随之迁来,设在不到6平方米的一个简陋亭子间里。

尽管如此,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正当月刊第三期即将付印出版前,法国巡捕房突然派密探来干扰,致使这期的首篇文章失去了原文。现留下的版本有一页空白就是因此造成的,空白页上印着“此面被上海法捕房没收去了”一行醒目的大字。敌人的破坏并没有吓倒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也没能中断他们的建党活动,更没有使这盏指路明灯失去光芒。

创办初期,经费筹措困难,这意味着刊物可能因此被迫终止。当时,编辑部的成员,都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大多担任教师、编辑等社会职业,只能靠固定的薪水维持生活。没有钱,怎么办?李达和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辑的沈雁冰商量,由月刊社成员写稿子卖给商务印书馆,以稿酬作为运营经费,这才解决了燃眉之急。正是同志们以建党为己任,同甘共苦、齐心协力的努力,才保证了月刊继续顺利出版。应该说,他们的条件是艰苦的,物质是匮乏的,环境是恶劣的,然而,他们的思想是进步的,意志是坚定的,精神是崇高的。

《共产党》月刊上不少珍贵的译文,为早期共产主义者了解马列和共产党的知识,以及从事建党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理论武器,就连许多译者自己也从中受到很多教益。育人育己,教学相长。

《共产党》月刊的出版,适应了建党的迫切需要,受到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热烈欢迎,流传至广,影响至深,甚至远在海外勤工俭学的学生也将其作为不可或缺的读物。尽管月刊存在时间不长,但它对党建工作,对传播马列主义的建党学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月刊“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共产党》月刊在中国树起了第一面共产主义的鲜艳旗帜,喊出了“共产党万岁”这一响彻云霄的口号。它是一份闪耀着革命光辉的刊物,在建党的关键时刻,对于统一思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党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永远值得纪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