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其中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必须加快建设“冒尖拔尖顶尖”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以人才制高点增强科产融合核心创造力和基础支撑力。
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波澜壮阔的实践,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
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关心劳动群众,礼赞劳动创造,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勉励广大劳动者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于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挺膺担当、奋发有为,踊跃投身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坚持“两个结合”,客观上要求贯通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统筹“两个大局”,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主张和方案,蕴含着鲜明的实践方法导向。
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改进调查研究”摆在第一位。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重在求“深”,不能只看“花瓶和盆景”,更要看“后院和角落”。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学习好、领会深、把握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才能从更高站位更深层次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大党之兴”和“大国之治”,才会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管党治党、兴党强党重大决策部署更加坚定自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这是对改革开放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发挥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行稳致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论断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联,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