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回顾这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程,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这是对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抗战历史的深刻总结,是掷地有声、颠扑不破的历史结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伟大贡献,在新征程上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信心是推动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信心的极端重要性。仅在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多个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讲话,都提到了坚定信心的重要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信心再次作为一个关键词多次出现,传递出强信心的鲜明导向。那么,信心从何而来,又何以坚定?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其中关于新发展理念的论述贯穿始终,具有总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指明了新时代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发挥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湖北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就是要坚持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三措并举”,加快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自2023年在地方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重要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及其实践要求、方法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文章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
作为我国当前的重点任务,质量强国建设以质量效益为重要抓手,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质量强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事关我国新时代发展全局,是立足当下、谋划长远的重要战略抉择。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重要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等,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变革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范畴的原创性和科学性,对于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