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集团融合改革发展目标和企业中心管理工作,加强党的建设,从严管党治党,创新党建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大党建、大宣传、大维稳、大群团“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为集团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礼仪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和价值载体,具有成风化人的教化功能。努力实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目标,需要积极推进礼仪教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推动全社会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坚持系统观念,需要跳出中国、放眼世界,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坐标轴上,把握系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欧洲的文艺复兴,引发了由“神”到“人”思想解放,使人类走出中世纪的蒙昧,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进而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
“十三五”时期,我国即将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圆满收官,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引下的“十四五”时期,即将从2021年起正式开启。“十四五”规划将既是从持久战角度着眼制定的一个中长期规划,又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重大战略要求,是因为它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决定着我国的发展前途和国际地位。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订立的一份“军令状”,也是一份庄严的“历史契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几年的艰苦决战,在2020年迎来决胜收官、兑现承诺的时刻。来到这一历史里程碑面前、回望风雨兼程走过的路,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意味着什么,带来什么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律依据。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根本成就,确立我国的国体、政体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方面重要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论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为我们全面、准确理解这一重要思想,把握其核心要义提供了基本框架。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贯彻落实好这一首要原则,对于我们更好凝聚起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是“形”,思想是“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各地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作为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着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